當前「深度脫碳」已成為整個能源系統發展的風向標,而「綠氫」作為實現氣候目標的新型能源,正受到業界的廣泛關註。在氣候目標實現過程中,工業領域碳排問題首當其沖;因而,工業領域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
4月7日,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十四五」推動石化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我國石化、化工行業要基本形成自主創新能力強、結構结构合理、綠色清静低碳的高質量發展名堂。
低碳路徑——綠色化工,奏響脫碳主旋律
在「雙碳」目標發展名堂下,我國煤化工、石油化工等領域都普遍面臨著傳統產能嚴重過剩的風險與高端產品技術難以突破的問題。再加之,隨著「碳生意」市場的推行,用煤、用油指標也將受到越发嚴格的限製,在此配景下傳統工業低碳發展路徑,已經成為一定。
全球工業部門有45%的碳排放來自鋼鐵、合成氨、乙烯、水泥等生產過程,能源轉型委員會(ETC)和國際能源署(IEA)等數家機構一致指出,化工屬於最難脫碳的行業之一。若是不接纳 CCUS(碳捕獲與封存)或者引入「綠氫」,整個行業幾乎不可能實現凈零排放,且最終擺脫不了本钱升高的結局。
在能耗嚴控和「雙碳」目標的配景下,發展新能源業務已成為高能耗、高排放企業擴大規模與增添投資的主要途徑。例如,中石油、中石化等一大批化工企業開始结构進入風光等新能源領域。
高配產業——工藝降碳,發展綠氫化工
隨著國內可再生能源發電本钱大幅下降,綠氫本钱問題將有望获得解決,從而為「工業+綠氫」在整個化工行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本。别的,綠氫製合成氨而生產 「綠氨」、綠氫製甲醇而生產 「綠醇」等技術计划也為綠色化工發展提供了一條可借鑒的思绪。
驻足煤化工碳排放特點,著眼能源轉型大勢,煤化工與新能源產業耦合發展對產業實現低碳發展效果明顯、潛力重大。未來低本钱的新能源製氫可以直接供應煤化工,進而替换煤氣化的變換工藝,實現煤化工工藝系統的近零碳排放。
图:煤化工与新能源制氢耦合的工艺示意图现在,煤化工工廠通過燃煤熱電聯供自備機組為全廠提供動力(電和蒸汽),未來隨著儲能儲熱技術的日臻成熟,新能源可提供穩定的綠能、綠電,替换燃料煤的使用,實現煤化工動力系統的近零碳排放。
能效雙控——綠氫在化工領域應用空前
當前,國內工業對綠氫市場需求已逐漸清晰,廣泛應用於石油、化工、電子、冶金、油脂、航天、輕工業等領域,長期看,在零碳要求下,低碳氫將變成基本化工质料,甚至會出現氫化工產業。
在實際實踐中,國內已有以綠氫作為质料加入煤化工生產過程,例如,寧東基地作為全國最大的現代煤化工產業示範區,就是綠氫作為质料參與煤化工生產過程來實現綠色轉型,發展綠氫耦合現代煤化工,從源頭上降低煤炭消費量和碳排放量。
而「綠電」價格持續下降,意味著「綠氫」將進入工業領域,逐漸成為穩定、低價、可大規模應用的化工生產质料。未來,低本钱的綠氫有望重構化工行業名堂、突破「雙控」天花板、打開化工行業增長新通道!
關於w66綠能